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学校概况
历史沿革

吕梁市农业学校,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滨河北东路40号。197210月创建,校园占地总面积84.15亩,现有建筑总面积49000平方米,16个实验、实训室。图书馆藏书60000余册,现有教职工142人,中层职能科室14个,专职教师90人。其中有高级讲师24 人、讲师41 人、硕士以上研究生学历者21人,其中博士1人,在校生规模 3000 人。目前已发展成为集中专、专科、本专科函授、远程网络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一体的市属国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吕梁农校是吕梁老区***早的中等专业学校之一,是吕梁******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创建以来,大致经过艰苦创业(19721976)、打造黄埔(19771999)、转型发展(20002007)、再铸辉煌(2008—现在)等四个发展时期。目前,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软硬件、师资校舍以及师生规模等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校立足吕梁,为******培养了一大批农业专家、科技英才、致富能手、基层领导,被人民誉为“吕梁黄埔”。

万余名农校师生遵循“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训,形成了三大优良传统:一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二是敬业严紧、启智树人的教风;三是崇尚科学、勤学上进的学风。

一、艰苦创业19721976

一九七一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吕梁地区。此时,正值十年“文革”期间,新生的吕梁地区经济社会十分落后,农业人才严重短缺,这对于以农业为主,靠天吃饭的吕梁地区来讲,无疑是******的政治。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1972623日,吕梁地区革命委员会农林办公室研究并发文,请示成立吕梁地区农业技术学校。197291日,吕梁地区革命委员会根据山西省革命委员会晋革字(197266号文件精神,以吕革发(1972)55号文件正式批准“山西省吕梁地区农业技术学校”。校址借占离石县王家沟省水土保持研究所住地。

同年,在吕梁地区所属十三个县招收学生100名。109日举行了首届新生开学典礼,标志着吕梁农校正式诞生,吕梁农校由此开始了艰苦创业之路。

参加学校筹建主要人员有阎树德、张晋茂、穆加兴、班秉成、王清廉、李忠信、王东魁、高树山等人。同时,从本地区农林单位和插队干部中调进陈士和、杨文安、李锦鹏、霍耀文、洛振文、高文毓、任洋、李士伟、史志耀、赵天义、杜万鑫等一批人才,成为农校开拓的先导者,其中一部分具有专业特长的同志担任了教师。

阎树德为这一时期学校主要负责人。领导体制沿用党的一元化领导。19735月,地革委批准成立农校党支部。197412月,工宣队进驻学校,******参与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建校初内设机构有教导处、总务处、政工组,1973年成立团总支。

作为一所新生学校,初期暂借省水土保持研究所窑洞74孔,自购桌椅100套,办公室桌38套,打字机一台,一台东方红28马力拖拉机与地区菌肥厂共用,经费10.1万元。开始在艰难困境中起步创业。

197310月,经地革委批准征用离石区后瓦大队土地9.5亩,师生参加义务劳动,挖砖盖房,新建教室6间,窑洞17孔,面积为650平方米。19746月,复向后瓦大队征地9.5亩,续建教室6间,窑洞13孔。经费1973年为17万元,1974年为11.5万元,师生在离石小神头开荒种地100亩,生产自给,1975年购“平型关”4吨大卡车一辆,条件有所改善。

19755月,农校正式迁于现址。标志着农校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从建校初到1974年,招收学生全部为初中毕业生,招收方式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制为二年。招收农15260名,******供给每生每月供应粮33斤,伙食费12元,毕业后******统一分配。19751976年,因分配制度改革,连续招收“社来社去”班200名,分别编班为农69班。专业设置为农学专业,课程设置有:政治、体育、语文、数学、化学、植物及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测量学、农业气象学、作物栽培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病虫害防治学、果树栽培学等。

197510月,全体教师及农五、六、七班160名学生参加了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分别赴兴县、交城农村进行基本路线教育,19764月返校复课。

当时,教师队伍主要是从各县调进的6名插队干部。到1973年专兼职教师发展为10名,本科毕业生占70%。承担着两个年级四个班的教学任务,每人要开23门课程,还要自编讲义,自制教具,带领学生实习,工作任务繁重,但钻研业务的气氛很浓。19741976年三年中,吕梁农校相继从工农兵大、中专毕业生中分配入教师16名,专任教师达到了22名,年龄在30岁以下的增加了15名,充实改变了教师队伍的结构状况,教学上出现了朝气。

经过五年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有了一定的基础,农校从此站稳了脚,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为下一阶段铸造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打造黄埔(19771999)

粉碎“四人帮”后,******恢复高考制度,社会开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农校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体制机构逐步健全。学校领导体制重新提出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7619781979年,段焕起等三名同志分别被任命为农校副校长。学校重大事项由校长会议决定。1981年党支部第三次换届后,明确提出实行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凡学校重大事项由支部决定,行政实施。19855月,地委行署任命薛天补同志为副校长,主持******工作。1986年,地委行署任命付生厚同志为农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任命温义昌同志为副校长,并再次明确了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861993年,地委对农校班子进一步调整充实。19932月,地委任命温渊同志为学校党支部书记,郑建秋同志为学校副校长。

同年2月,中央明确指出中等以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这一时期,学校行政机构主要有办公室、教务处、总务科、学生科、生产实习科和农科教示范农场。1979年政治处改为办公室,负责党政双层日常工作职能,康挨留同志任办公室主任。科教处改为教务处,负责日常教学工作,李忠信、韩唐则历任教务处主任。197511月,总务处改为后勤处,负责学校日常后勤保障工作,王清廉、赵天义二同志负责,1978年任三元同志任后勤处主任,1987年改为总务科,1989年学校任命张锡忠同志为总务科科长。

1985年地区农牧局批准设立学生科,负责日常学生管理工作,郑建秋、刘峰历任学生科科长。

199412月,地区编委批准设立生产实习科,负责学生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工作,张润民、李平生历任生产实习科科长。

1995年学校租赁原离石市劳动局王营庄青年农场土地250亩,成立了吕梁农校农科教示范基地,199612月行署计委正式批准成立,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学校任命马生福同志为农科教示范基地主任。

19983月,地区编委批准我校成立吕梁地区农科教示范农场,属我校科级事业单位,服务教学、科研、实习。学校任命牛谋玉同志为农科教示范农场场长。

党群机构有团委和妇工组:19749月,团总支改为团委,负责共青团教育工作,郑变霞担任团委书记。之后,张保福、郑建秋、马生福历任团委书记。

19893月,地委组织部批准成立妇工组,代表女教工参与学校事务管理,保障妇女权益,张桂兰同志为妇工组副组长,1994年任组长。

完善的领导体制,健全的行政、党群机构为学校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平稳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设施逐年扩展。这一时期,校园面积从19亩逐步扩展到84.15亩。1977年向后瓦征地6亩扩建校园;1982经离石县政府批准征用后瓦土地15亩作为实习地;1985年再次征用后瓦土地21亩作为实习基地;1986年再征地9.9亩建教学大楼;1989年扩建操场、兴建家属楼再次征地9.25亩。至此,校园面积达到******。

建筑面积达到13490平方米。1977年建菌肥厂600平方米;1980年农校在原有的26排一层基础上加高一层,新建窑洞66孔,投资29万元;1986年新建教学大楼4067.3平方米;19871988年建办公楼1195平方米、图书楼903平方米;1989年投资55万元兴建家属楼1972平方米。

教学设备、办学经费逐年增加。1978年到1980年,购买教学仪器160多台,图书6097册,用款5.5万元余元;1981年到1985年又购置仪器137台,书籍8075册,投资12.2万元;1986再购图书7486册,投资2万元;1990年,新购4吨锅炉及建锅炉房设施投入31万元;之后四年上红枣速冻干燥加工项目、换伏尔加轿车、图书、仪器等支出42万元;1995年起,累计投资农科教示范基地38万元;1997年购买桑塔纳轿车、微机30台,建立信息实验室。经费逐年增加,从1981年的21万元,增加到1999266万元。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为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师资结构趋向合理。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是******生产力”,科教兴农,尊师重教日益得到重视。

19771981年教师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相对稳定,仍保持在22名。1982年学校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12名,其中本科10名,专科2名,专任教师达到了31名,本科学历比重进一步增大。随着招生人数增加,教师队伍也不断扩大,1986年专任教师达36名;1991年发展为56名,教师学历、年龄及分科目比例也逐步趋向合理;19921995年教职工总数增加到125名;1999年,教职工总数139人,专任教师72人,本科39人,教师队伍逐步健全。

1982年首次教师技术职称评定中,学校评出讲师5名、教员7名、实习教员3名。1988年评聘高级讲师3名,讲师7名,助理讲师及教员26名;截止1999年,评聘高级职称19名,中级职称34名,助理及教员32名,教师结构趋向合理。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专业教师积极投身吕梁农业主战场,形成了一批教学科研成果,成为吕梁农业科技力量的聚集中心。

学制与专业变化大。高考制度恢复以后,学制由原来的二年制延长为三年制。同时,招收高初中毕业生,原招二年学制教学仍按原计划施行。随着吕梁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专业调整步伐加快。1978年,新开设果林专业。1985年,农校招生对象全部为初中毕业生,学制由三年再次延长为四年。同年,首次招收“两户一体”班(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学制三年,不包分配。1988年又新设农副产品储藏与加工专业。1995年,农校新增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学制为三年、四年两种。1996年新增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制为初中毕业生三年,高中毕业生二年。至此,学校共开设农作物、果林、农产品储藏与加工、乡镇企业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五个专业,丰富了专业结构,提高了办学能力。

教育科研氛围浓厚。这一时期,教育科研、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等各项工作成绩卓著,学校坚持科研兴教,加强管理,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全校遵循“勤奋、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形成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敬业严谨、启智树人的教风;崇尚科学、勤学上进的学风。

学校先后涌现出一批******教师,科研成果。郑建秋同志1994年被******农牧渔业部授予“******教育工作者”光荣称号;马生福同志1992年发表的《试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获全国职教论文一等奖;陈吕克同志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资源补充征集》获******科技进步二等奖。19831999年间,张润民、刘峰等2778次获******、省、地以上奖励;韩唐则、范珠其等38人,在******、省、地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148篇,为教育教学、科技兴农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先后建立修订了《教师教学工作量化考核办法》、《教职工考核奖惩制度》、《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试行条例》、《班级工作量化考核制度》等多项制度,学校还制定了教师工作量补助,每周课时规定8节,超过者分别按高讲、讲师、助讲,每节补助10元、8元、6元。班主任津贴由6元提高到200元。政治生活上吸收教师入党、解决教师两地分居的困难,大大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校园文化建也日益丰富。1989年,举行了“首届校园文化节”。1998年山西电视台对我校第九届文化节活动盛况进行了专题报道;每年举行的“暑期大中专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次被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等评为先进集体;1993年地区《校园之春电视大赛》获一等奖。

体育教学蓬勃发展,每年举行一届田径运动会,活跃了校园,增强了学生团队精神,1990年全省中等农牧篮球赛中荣获******,1993年全省农牧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名列第二。

品德教育典型突出,每年进行为灾区捐款、捐物,下乡扶贫都获上级表彰;我校学习李双良争做主人翁活动、加7班徐小宝水坑救人事迹受市媒体报道;1996年为福利院孤儿刘启亮减免学费等受到中央电视台报道。

科技培训为“三农”提供科学技术服务,每年假期社会实践结束,都会收到县、乡及村农民的表扬信和感谢信。在校学生多人被省地授予“三好学生”和 “******学生干部”、“******团干、团员”、“新长征突击手”等光荣称号。

学校集体从19871999年受省、地表彰多达20次表彰,扩大了农校在省、特别是吕梁的影响。

招生就业成果辉煌1977年招生首次恢复全省统考制度,19781985之间招生对象、办学形式多次变动,在校人数并无大的发展。19861991年的五年,招生人数迅速扩大,五年工招生1101名,相当于728311年招生总人数。19921997年招生均衡发展,19981999年两年招生爆满,在校生达到928970名。截止1999年,吕梁农校共计招生85个班,学生4073名,毕业学生3087名。

建校近40年来,农校学生为学校的辉煌与发展,为山西和吕梁的经济发展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据20027月对2800余名毕业生的调查,2人担任地厅级领导职务,63人担任副县以上领导职务,521人担任科级以上领导职务;108人获******奖励,180多人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和科技进步奖,609人次获省级以上奖励与科研成果。农校首届二班毕业生李平同志,先后七次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林业部、团中央及省级表彰奖励。75届三班张建树同志编著的《如何创办农村企业》一书,23.6万字,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农一班薛海志、农15班范树仁等同学多次荣获******农业科技成果奖,有10多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1人考取博士研究生。

三、转型发展(20002007)

2000年,******改革毕业生分配制度,不再实行统招统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农校招生开始走入困境,由此,农校进入转型发展时期。200020012002年,年招生分别为98157132名,在校生总数358名。学校教学资源处于半闲置状态。在2001年,民营晋西计算机学校”租用我校部分校舍办学,同时也给了学校领导一些启示。

观念转变,确立新的办学理念。面对严峻的形势,学校提出“跳出农校办农校,跳出农业办农校”和“四轮驱动”的办学思路,打破单靠涉农专业招生办学的格局,2002年经学校申请省教育厅批准,首次开设了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当年招生一个班。2003年学校充分利用我校教师教学资源强大的优势,经地教育局批准开设了普通高中班,当年招生3个班学生168名。2003年招生总数342人,招生人数接近前三年的总和。

2003年11月,地委对学校领导班了进行了充实,任命:刘峰为校党总支副书记、马生福、张润民二同志为副校长。12月6日,经过公开考评调整聘任段福平等六同志正、副科长职务,姚道飞等四同志为预备副科长上岗履职。同时,学校出台了“领导值周全员签到津贴奖金挂钩奖惩办法”修订意见、“行政事业性收费工作有关规定”、“关于招生工作有关事项的决定”等文件,并具体实施。开展了向抗击“非典”中以身殉职的***************员梁世奎同志学习的活动,应用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使学校各项工作开始走出低谷。

调整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2004年,由于没有非农新专业,招生人数有所下降,招高中班(高四、高五,计四、五班)。学校招生专业单一,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态势日显凸现。当年招生225人,2005年学校******调整专业结构,新增设导游、焊接、电子电工等新专业,加上招生宣传力度较大,同时与中阳钢铁厂开展校企合作定单培养,当年招生情况较好,总人数达426人,分别编为电工一班,焊接班、导游一班、计六、七、八班、高六、七班,大部分专业特别是计算机及电工班***后有少数学生没能上了学校,招生创历史******。

2003年到2005年普通高中班办了三届,共招生 398  人,这些高中生学校除给办了高中学籍外,还办理了中专学籍,既可参加普通高考,又能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在学校转型发展专业调整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学校保证了在校生人数,扩大了招生规模。其中有不少学生复习后考取了本科、专科。也有参加对口升学考取本科的。

2006年省教育厅规范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缩减控制普高办学规模,中专学校停办普通高中班,我校的高中班也改成只有中专学籍的综合高中班,当年招生有高八班,37人,计九、十、十一班,机电一、二班,园林、焊接,总招生数339人。其中园林、机电为根据市场需求新开设的专业,响应******鼓励中西部学校联合办学发挥各自优势的精神,经参加太原举行的联合办学招生会,学校选定与天津园林学校和天津******轻工学校就园林技术专业和机电专业联合办学,当年两个新专业全部开班。机电班为与中阳钢厂签约的委培班。毕业班计四、五班也分两部分,在昆宝公司(昆山)与富士康就业。

2000-2007年,学校新旧两任领导班子都在积极探索学校创新图强的路子。2003年以来,在中专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加大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的力度,积极承担******实施的“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任务,2004-2007年分别培训人数为:4093、3312、2403、2140人,转移率达89%。

转移培训,打造省级培训基地。学校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民实用科学技术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全年培训1500余人。2003年12月20日,山西省吕梁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在我校挂牌成立。之后,学校开展了大规模的“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培训工作。每年培训转移2000余名,为增加吕梁农民工资性收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4年3月19日,吕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地委书记郭海亮、专员聂春玉、省农业厅副厅长刘二仁等领导到会并予以授牌。我校实施的“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培训工作得到了省、地的充分肯定,《吕梁日报》、《山西工人日报》分别在头版予以报道。10月26日《山西工人日报》以“意识教育、跟踪监督、个案处理”为题,对我校实施的农民工加入学校工会组织,借助维护合法权益的做法给予登载。

2005年7月26日,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场会在吕梁召开,省委副书记薛延忠、副省长范堆相、吕梁市委书记郭海亮、市长聂春遇、市委副书记白云、农业厅副厅长刘二仁以及全省各地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出席了会议。我校作为现场会的******个参观点,受到与会领导的高度评价。同年,我校被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评为全省“二十强培训学校”,

为切实改善职工住宿条件,2004年12月18日,学校印发集资建房征求意见稿,开始筹建新的职工家属楼,2006年5月23日,12300m²职工住宅楼竣工验收,年底前多半职工迁入新居。

加强管理提高办学水平,2004-2007年学校新制定了“校园保洁管理办法”、“学生奖学金发放办法”、“财务用款计划和公务接待审批办法”。“专业技术职务初聘试行办法”、“教学工作量考核及奖惩兑现办法”等各项制度,从各方面探索发展途径。

经过全校上下几年的艰苦奋斗,不懈追求,在职业教育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吕梁农校率先走出了困境,实现了发展中转型,转型中发展的预定目标。

四、再铸辉煌2007-2012

200611月,中共吕梁市委任命刘明则同志为农校校长,任命任元平同志为党总支书记,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组成。面对职业教育严峻的招生就业形势,学校提出“五年五步走”发展战略。

拓宽思路,招生规模大扩张。2007年招收班级为移动一班、二班、中钢班(高中后),计算机12、13班,机电三班(初中生),机电班与师专物理系联合办班。当年毕业生分别输送以上海、苏州、北京、中钢等四家企业,企业到校面试,学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80%以上。

2008年,新一届领导班子加大了招生工作力度,专门成立招生就业科,具体负责学校的招生就业工作,学校加大与企业、事业单位的联系并与吕梁市畜牧局联合培养乡土畜牧兽医人才,与移动代维公司联合招生,同时继续为吕梁移动公司培养大厅营业人员,专业结构也进行了优化。当年招生出现大幅增长,共计招生1087人,分别编为畜牧1234班,移动34班,网维12班,导游2班,计14151617班,对口升学班,园林4班,机电456班,08高计班。计16、机电5是与兴县项目区中铝集团委培的。2008年招生创历史******,数量发生了飞跃。

当年的毕业生继续顶岗实习,去上海等地就业。移动班110名学生90%被吕梁移动分配到各县移动公司上班。中钢班部分学生择优选用到中阳钢厂上班。

2009年是******继08年大力扶持中职教育使学生享受1500元助学金之后的又一个年头,国务院规定从09年起涉农专业的学生上中专实行免费。我校的涉农专业学生也享受了此项政策,学校招生除与2008年合作招生模式企业不变以外,又与山西晋通公司、众志诚公司合作,在全省招收网维专业人员,校领导分四路赴全省各市进行宣传,扩大了生源范围。同时与吕梁国际宾馆,呈祥国际大酒店合作招收酒店服务与管理人才。当年招生978人。编为计1819,机电7班,网维34班,移动56班,畜牧56班,园林56班,酒店12班。

2009年学校初中后毕业生送上海大金空调和苏州等地企业就业,高中后毕业生,移动班80%去移动,网维班98%被来校参加招聘会的八大网维公司聘用,学生被分别派到八大公司实习就业。

2010年,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以农为主,非农为辅”的专业设置理念,根据“社会需求,适应服务”的专业设置原则,新审批畜牧兽医、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三个涉农专业和通讯技术共4个专业,招录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人728人,积极参与到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来。为了推进学校园艺、农业新技术等骨干重点专业和新增专业建设,学校当年新招聘了14名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同时,完成网络教育招生169人。培训1412人。

    2010年,学校所设11个专业共计招生1024人,在校生人数达到建校以来之***。在校生人数达到2251人。

20101126日,省政府以晋政函[2010]131号下发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吕梁市农业学校等12所学校为省部级重点中专等职业学校的批复》,学校顺利批准成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

创新思路,基础设施大建设。2007年以来学校积极争取,多方筹资,共计投入近3000余万元,规划并新建了学生公寓楼9650㎡、多功能餐厅7200㎡、拆除D级危房9162㎡、加固教学楼、办公楼4848㎡。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2010年又向******计委争取到中央资金1000万元,2011年12月份项目资金到位,省计委配套300万元,市政府配套340万元,目前,投资1640万元、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的教学实训综合大楼即将开工建设。

同时,投资200万元,新建动物标本室、动物解剖室、土壤化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等8个实验实训室,各专业实训实验课开出率大幅提高。

人员编制由2006年的106人增加为165名,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现有教职工142人中专任教师有98名,皆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有21人。

20085月,学校对内设机构进行调整,新增了招生就业科、体卫科、保卫科、基础课教研室和专业课教研室等5个科室并聘任提拔了一批科级领导干部。7月,学校对新聘的31名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

创新机制,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2008年11月,学校出台《学生出勤考核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高了班主任待遇。整理出台了《吕梁农校制度汇编》,并对学校过去制定的有关规定进行修订完善。吕梁农校新的辉煌即将开始。

官网手机版
学校公众号
Copyright(C)2021 吕梁市农业学校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58-8222813      传真:0358-8249675     晋ICP备19015086号-1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滨河北东路40号      邮箱:llsnyxx@163.com     邮编:033000